当前位置:济南远大脑康医院 > 精神障碍 >

边缘型人格障碍

文章来源: 济南远大脑康医院

温馨提示:为节省您的时间,可点击在线咨询或电话按钮,(电话加密,保护隐私

  边缘型人格障碍概念的历史演变同精神分裂症、分裂型人格障碍有密切关系。1921年,Kraepelin注意到精神分裂症的不典型和边缘类型,他认为边缘类型介于疯癫和正常人的各种离奇表现之间。1928年Reich强调,性格障碍,尤其是有冲动性格的人,都是边缘患者。1949年,Hoch和Polatin用“假性神经症性精神分裂症”来描述一组患者,后来Schmideberg把他们命名为“边缘”者。1959年,Schmideberg首先提出边缘障碍实质上是性格障碍。20世纪50年代末一直到70年代中期,对边缘状态的研究开始大规模展开,积累了很多的案例。精神分析师Kernberg总结了精神分析界的研究结果,提出了“边缘人格结构”术语。1980年DSM-Ⅲ中把这类患者正式冠以“边缘人格”的名称,患者的特点为极不稳定的、易冲动的人,其人际关系、态度、情感常不可预料地突然发生改变,以及其他一些特征性的特点,并且此诊断一直延续到DSM-Ⅳ中。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ICD-10系统将边缘型人格障碍和冲动型人格障碍归入情绪不稳型人格障碍。边缘型人格障碍的病因可能与遗传、神经生物学及心理病理学因素有关。有关边缘型人格障碍的遗传学和神经生物学研究越来越多,但是目前还没有找到确切的证据。有关边缘型人格障碍的心理病理学假说很多。

  精神分析者提出的缺陷-冲突模式认为,童年期的负面经历使个体形成了脆弱的自我,具有缺陷自我的个体会遇到各种冲突。为了适应这些冲动,他们常使用“分裂”的防御机制,把物体要么分为“全是好的”,要么“全是坏的”,结果就不能将自己或他人的积极与消极方面综合为一个整体。不能理解自己和他人的矛盾性成分,导致他们很难调节情绪,时而认为这个“无缺”,时而“糟糕至极”。

  认知理论者提出的认知-图式模式认为,并不是应激事件本身引起了边缘型人格障碍,而是创伤事件发生后,个体处理他的方式、个体气质、年龄、情境、个体应对方式对照顾者负性反应的强化等多种因素,共同决定了边缘型的核心图式和核心认知。这些图式包括:“我是坏孩子”、“没有人会喜欢我”、“我一个人做不了”等。

在线提问
快捷电话
门诊预约
17051268830 点击拨打

推荐阅读